主对利未的呼召
宣召:诗147:1-12
经文:太9:9-13
诗歌:新编第59《圣灵歌》、264首《跟随我歌》
前言:
亲爱的父老弟兄姊妹们,我们刚才所读的这处经文记载在《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九章的9至13节。父老弟兄姊妹们,这处经文讲到了主耶稣呼召税吏马太的事情。马太在听到主耶稣的呼召之后,他立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便来跟随耶稣。他的这个决定是当机立断的,是没有丝毫犹豫的。然后马太邀请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到他家里面去坐席,主耶稣接受了马太的邀请。马太在家里面请了与他同一阶层和身份的,大多也是一些税吏和被人看作罪人的人来他家里做客,来陪同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而耶稣和税吏与罪人一同坐席吃饭的事情,引起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的蔑视与憎恨。这是因为他们按照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来判断耶稣和他门徒们的行为。所以今天对于耶稣的话语,以及他行为的认识,我们不应当带上旧有的、有色的眼镜以人的老旧观念去评判神儿子所施行的那令人新奇和惊讶的新行动。一个要来跟随主的人,他必须抱着一颗天真无暇的像孩子那样的心,就是要单纯的信靠和依赖主;他还要存着一颗常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的罪人之心,时常省察自己,在主面前认罪悔改;他也要存着一颗对神的道和神的国度饥渴慕义与盼望的心。跟随主的人应当渴慕天国永远的喜乐,而不要去追求世界上面一时的快乐。
一、主对罪人的呼召 太9:9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大点,主对罪人的呼召。父老弟兄姊妹们,主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是什么?主曾亲自告诉门徒们说,他来是为了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使徒保罗也向我们指出,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1:15】)。这次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来到迦百农这里,当他往前走的时候,看见税关上面坐着一个人,那人的名字叫马太。于是主耶稣便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于是马太就起来跟从了耶稣。父老弟兄姊妹们,这个叫马太的人,就是《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的作者。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利未。‘马太’是他的罗马名字,而‘利未’则是他的希伯来名字,也就是犹太名字。马太原来是替罗马政府来征收税款的,因为当时犹太是罗马的殖民地。当时像他这样作为税吏,替罗马殖民政府卖命,一面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一面压榨自己同胞的人,犹太人对他们是极度憎恶的,一般民众看这些税吏就如同罪人一样。那当时是如何来定义罪人的呢?按照犹太教的这些律法师们看来,也就是文士们看来,凡是那些守不全律法的犹太人或者说不愿遵守律法的外邦人,这样的人就是罪人。这些法利赛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精通摩西律法与犹太人的口头遗传的。遵行律法固然是义,但是如果像法利赛人那样因自己行为上的义而沾沾自喜,看不起别人,甚至将自己所行的当做标准去审判别人,去给别人定罪,那便是自以为义的了。自义和骄傲的人是神所憎恶的。《圣经》上说,“神阻挡骄傲的人,却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因此,税吏这个差事不仅是当时犹太社会的掌权者们,就是一般的犹太百姓们也都蔑视他们,看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看他们如同罪人一样”。
这里的‘税关’是指街上的税务征收所,就相当于现在的工商所一样。通常税吏们是坐在税所里面等候人来缴税的,这里的‘坐在税关上’,也可以象征人正在犯罪作恶的时候。我们看见主耶稣直接对马太说,“你跟从我来”。主耶稣没有对马太说,“你愿意相信我吗?”,而是对他发出了这样一个呼召说:“你跟从我来”。因为相信主是包括在跟从主里面的,人若不愿意跟随主,那么他的信也是假的,这样的人只是暂时的信、口头上敷衍的信,而不是真正悔改的信。今天我们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从主的生活,而主耶稣当年在地上的生活包括他最后的时刻却大都是在患难、逼迫、辛劳和忍耐当中度过的。父老弟兄姊妹们,神非常看重人对祂呼召和邀请的回应,主耶稣曾作了个比喻,指出那些被召却不回应主以及那些被召却随随便便轻忽主的恩典不预备好自己的人他们将来的结局(【太22:2】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太22:3】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太22:4】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太22: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作买卖去。【太22:6】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太22:7】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太22:8】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太22:9】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太22:10】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太22:11】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太22:12】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太22:13】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22:14】 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我们看见马太在这里立刻就回应了主耶稣的呼召。他没有对主说,等一等,让我再考虑几天,再给你答复吧。他也没有说,耶稣啊,等我把今天的收税工作给完成了,我下班以后去找你。他更没有说,等我回去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看家人是否同意和支持我来跟从你。他甚至没有说,耶稣啊,请你等一下,让我去跟我的领导打个辞职报告或者写一封辞职信。没有,通通都没有。他很干脆的就放下了一切来跟随了耶稣。父老弟兄姊妹们,如果今天我们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受了圣灵的感动,明确那是来自于神的旨意和带领,那我们就应当毫不犹豫的立马去做,去行动起来。不要让我们犹豫等候,或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推脱。我们不要因为没能抓住能够正确行动的机会而丧失了神的恩典。今天真的不是我们寻找到了主,而是主一直都在寻找我们,也是他找到了我们这些罪人并向我们发出邀请来呼召我们跟从他。主的呼召是要我们离弃罪恶来跟从他,人如果没有听见主的呼召,就没有法子来跟从主,而当主的呼召,一来的时候,人就非听从这呼召不可,亚伯拉罕、以赛亚先知、使徒保罗这些古圣先贤在抓住机会,回应神的呼召上莫不是如此,他们成为蒙福之人,也成为被神大大使用之人。我们看见马太在这里他不讲任何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的推辞。他当机立断,什么都不做了,什么都不要了,也不打什么招呼就直接来跟随耶稣。因为他怕自己一犹豫就失去作主门徒的机会了。当时在场那么多人都可以为他来作证。若有人问这个税吏哪里去了?人们都可以说,哦,今天当值的那个叫马太的税吏,他撇下他所有的去跟随那个叫耶稣的拿撒勒人去了,并且我们还听说他在自己家里面宴请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所以今天如果主来寻找我们,而且已经找到了我们。主以他的呼召和邀请以及他的爱来吸引我们,那我们就应当立时做出决定要快跑来跟随他,就像书拉密女去找寻她的良人一样(【歌5:2】我身睡卧,我心却醒。这是我良人的声音。他敲门,说,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鸽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给我开门,因我的头满了露水,我的头发被夜露滴湿。【歌5:3】我回答说,我脱了衣裳,怎能再穿上呢?我洗了脚,怎能再玷污呢?【歌5:4】我的良人从门孔里伸进手来,我便因他动了心。【歌5:5】我起来,要给我良人开门。我的两手滴下没药,我的指头有没药汁滴在门闩上。【歌5:6】我给我的良人开了门。我的良人却已转身走了。他说话的时候,我神不守舍。我寻找他,竟寻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歌5:7】城中巡逻看守的人遇见我,打了我,伤了我。看守城墙的人夺去我的披肩。【歌5:8】耶路撒冷的众女子阿,我嘱咐你们。若遇见我的良人,要告诉他,我因思爱成病)。父老弟兄姊妹们,主今天所要求我们的不只是相信他,还要来跟从他。跟从主就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来遵行神的旨意。那些拒绝十字架,不要十字架的人以及不愿背十字架的人,他们不能够跟从主 。只信主而不跟从主的人,神也用不着他,所以我们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跟从主的人有分于主的患难、忍耐和国度(【启1:9】 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为神的道,并为给耶稣作的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马太虽然丢掉了自己悠闲的差事,可是他却找到了自己灵魂的依归,他虽然丢掉了生活中可观的收入,但却找到了尊荣。尊重神的人,神也必重看他(【撒上2:30】)。他从一个被人所轻视的人,成为了一个被神所看重的人。他丢掉了自己舒适的宝藏,却找到了梦想不到的经历。
二、主与罪人一同坐席 太9:10-11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点,《马太福音》九章的10至11节。父老弟兄姊妹们,前面我们说到,主耶稣在呼召马太之后,马太就撇下自己一切所有的立时来跟随耶稣,而且他在家里面摆设了筵席,请了与他同样身份地位的那些税吏和一些被人视作罪人的人来陪同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这个筵席是由马太所摆设的,他想借此表示对主耶稣的尊崇。‘坐席’表明吃喝享受。父老弟兄姊妹们,由此我们可见,主对我们的态度,他要来寻找我们,他还愿意与我们同在,他也愿意接受我们对他的邀请。主与我们亲近到了一个地步,可以与我们一同坐席来彼此分享快乐。我们自己不仅从主得了这属灵的福气,也应当将我们从主所领受的分享和传递出去,使更多的人能与我们一同蒙恩。马太请了许多人,在家里面招待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事情的场面应该很大,他们在一起吃喝快乐的声音,甚至由家里面传到街面上来,很多人都听见了,法利赛人他们也看见和听见了。于是他们便问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这话是带有险恶用心的。法利赛人的意思是,如果你们的夫子,你们称呼为老师的耶稣,他就如同你们的拉比一样。虽然我们认为这个人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宗教教育,没有经过系统的律法学习,但是既然他今天呼叫了你们这些人来跟随他,成为他的门徒,他也成为你们这群人中的领袖,那他就应当检点自己的行为,遵守一个作为拉比的行为规范,就如同我们法利赛人通常所行的一样。父老弟兄姊妹们,法利赛人是当时犹太教中一个最严谨的教派。法利赛人他们非常熟悉摩西的律法,他们也相当自夸,认为自己有高度圣洁的生活,对神的敬虔以及《圣经》的知识。‘法利赛’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分别出来的意思,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分别出来,但分别出来不代表着自义。若以我们的分别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并以此去判定别人的行为,这种自义的心态和做法,是神所不喜悦的。今天如果我们固执于自我的观念也会跟不上主崭新的带领,就像没有悔改之前的使徒保罗一样,那时候他还叫扫罗,但他固守自己祖宗的遗传,以为逼迫基督徒就是在维护独一真神的信仰。如果他自己原先的那套信仰体系没有圣灵的光照,那就不会有扫罗在去往大马色的路上的悔改,也就不会有后来被主重用的使徒保罗了。很多时候我们人虽然自己不义,但我们却喜欢见神用公义来对待人。我们由于不知道神的恩典是什么,就怪神施恩给人。所以,恩典的态度或是善意的作为往往是受人非议与见怪的。就像很有名的南京的一个事件一样,有个人在下车的时候扶了一个跌倒的老太太,结果却被老人诬陷,说是他推倒的。在法庭上,法官居然问了这样一句话,说如果不是你推倒了他,你为什么要扶她呢?在生活当中,我们给人以出自爱心的援手与帮助,但是往往却造成世俗中的其他人以他们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量的标准的,有时这些人甚至就是掌权的人。这样难免我们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了。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不靠近罪人,不了解罪人,与罪人在一起,又如何救罪人呢?与罪人在一起,一同坐席吃喝,不代表主动沾染他们的罪,这里和诗1:1那里所说的并不矛盾。主耶稣虽然与罪人来往,但是《圣经》中却说他远离罪(【来7:26】 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也只有远离罪人,才能亲近罪人,就是那没有罪的,亲自担当了我们的罪,替我们成为罪(【林后5:21】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三、主耶稣反驳中的启示 太9:12-13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大点,《马太福音》9章的12节到13节。父老弟兄姊妹们,这些法利赛人,他们对耶稣和他门徒们的举动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和口头上做出了他们自己的判断。主耶稣对他们这种带有质疑的提问也进行了反驳,主的这个反驳中也同样有启示。主耶稣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用的着”,这句话表明他是以医生治病的态度,而不是以法官审判犯人的态度来对待事。人很多时候选拔自己当法官去对待人,但是我们的神却以祂丰富的慈悲和怜悯来对待每一个身体或灵魂有疾病的人。所以,祂对待世人,不是根据公义,乃是根据怜悯和恩典(【罗9:14】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神有什么不公平吗?断乎没有。【罗9:15】 因他对摩西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罗9:16】 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我们经常说耶稣是我们灵魂和身体的大医生。的确如此,神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到世上来就是为了医治那些灵魂有病的人,罪就是人灵魂的疾病。一个病人必须承认自己有病才会去接受医生的帮助,同样一个罪人必须承认自己有罪才能接受主的救恩。世上的人他们不能认识神,不愿接受福音,基本的难处不在于他们认不认识主,乃在于他们不认识自己。如果没有得到圣灵的光照和感化的话,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不认识自己的人,他就对于主觉得是可有可无的,而在圣灵光照下认识了自己的人呢?他会看见自己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罪。他会觉得自己的确是个罪人,而且是罪孽深重,无法自救的。一个人如果掉在水里面快淹死了,他还不求救,他还不觉得自己处于险境当中,那他的结局就是被淹死。所以一个认识了自己的人,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他才会在灵魂快要被淹没的时候大声的呼救,而唯一能救他的,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就是耶稣基督。所以一个认识自己的人,他对于主会觉得非常宝贵的。我们今天要做基督徒,要蒙恩得救的话,得先以病人的资格进来。因为健康人用不着医生。他不会到医院去看病的,而有病的人,他自觉得自己有病,他需要得医治,他就会千方百计的,不管是民间的偏方或者大医院里面的先进仪器或者国外的进口药,总之能救命的,他都要去试一试,这是一个最起码诚恳的态度。今天我们信主也是如此,你若不觉得有需要,需要主,又怎么会信他呢?我们得先以病人的资格进来,然后我们自己得救了,被医治好了之后,才能以护士的资格去帮助别人,去传福音为主做见证。在神的眼中看来,那些外表虔诚,但内心里面却充满了嫉妒和自私的人,他们与税吏和罪人并无分别。
人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觉得自己是清洁的,是圣洁的,而觉得别人是有罪的,是污秽的,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比别人更属灵。主耶稣在这里实际上引用了《旧约圣经》中何西阿先知的一句话(【何6:6】 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不喜爱’的意思就是‘胜过喜爱’。神喜爱怜恤胜过喜爱什么呢?胜过喜爱祭祀。怜恤是神给出,是神给人的,是神为人做的事,是神祂自己的主动作为,而祭祀是人为神做的,是人为神献上的。原来神并不需要我们给祂什么,提供什么,祂是丰丰富富的,因祂是创造万有掌管一切的主,在祂并没有任何的缺乏。只有祂给人,而没有人给祂,其实我们奉献拿到神面前来的,也是出于感恩的心,将祂赏赐给我们的再奉献给祂,以奉献来训练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一切不是我们自己所获得,能长久拥有的,而都是来自神的赏赐。有这样认识的人,他在经历患难后才能像约伯那样说,“【伯1:21】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一般宗教的观念都是人要为神做些什么事,人要向神献上些什么东西,而这种观念是和神的心意相反的。那些拜假神拜偶像的人,他们就持有这样的心态,我要满足自己的一个愿望,我必须向这些偶像假神献上些什么,做些什么样的祭祀呢?但是真神呢?真神却是主动来为人做,他赏赐给信祂的人,依靠祂的人。主对这些法利赛人说,“你们且去揣摩吧”。你们不是自认为自己是律法的权威吗?你们不是熟悉《圣经》吗?你们既然熟悉旧约的经文,那就仔细自己的去揣摩一下,再去行吧。所以主到世上来,他奉父的命令到世上来“本不是招义人,乃是招罪人”的。事实上,这个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1】 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12】 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3】 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罗3:14】 满口是咒骂苦毒。【罗3:15】 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罗3:16】 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罗3:17】 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罗3:18】 他们眼中不怕神)。
父老弟兄姊妹们,今天,如果我们秉持传统的宗教观念,而自以为义,就失去得知恩典的机会。对人存怜恤的心比严谨遵守那些宗教的仪文,更萌神的悦纳。今天神不在乎我们为祂做了什么,献了什么。神向我们所要的乃是祂所喜悦的,所喜爱的,那神喜爱什么呢?神喜爱怜恤。因此如果我们人有怜恤的心,像波阿斯那样对人有怜悯,他同情从摩押地回来的拿俄米和路得这婆媳二人,于是他在暗中的帮助这对孤儿寡母,施恩与她们,这便是神所喜悦的,他自己和家庭后来也大大地蒙福。今天我们要把自己当做活祭献给神,就得先接受耶稣做我们的赎罪祭,做自己的救主。今天我们听道,谈道,但如果只是听和说却不去行的话,那没有丝毫的用处(【雅1: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雅1: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1: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真正的《圣经》知识是从我们生活中的经历学来的。主来不是招义人的,乃是招罪人。因为那些自以为义的人,他们被骄傲充满了心,因此是绝对不会听主呼召的。即使主召了他们也没有用。
结语:
父老弟兄姊妹们,在法利赛人的观念当中,神的圣名应该与外邦人、罪人和不洁的人分开来。那些与罗马人合作的税吏,以及没有遵守摩西律法的人都被法利赛人称为罪人。但我们今天却看见主耶稣主动接近这些被人所蔑视的,被人看作为罪人的人,他的行动也招来了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的质问。主耶稣引用了何西阿先知的话指出,“神喜爱怜恤胜过喜爱祭祀”。‘祭祀’就代表法利赛人他们所注重的宗教形式与规条。其实,这些形式与规则本来只是为了让人藉以爱神的方式。但是后来方式却成为了目的,成为了根本。今天我们要知道,方式不重要,爱才最重要,爱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爱神所爱的人,又如何能证明爱神呢?所以,主耶稣告诫这些法利赛人,你们不是自诩自己是经师吗?是律法的权威吗?你们不是熟悉旧约的《圣经》吗?那么你就去细细研究一下何西阿先知当年所说的这句话,神藉先知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原意是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学习,也就是要跳出形式主义的框架,在实际的人和事上来爱神,学习爱神,操练爱神。愿神祝福祂自己的话语!
最新文章
图文文章
热点推荐
- · 十字架与圣洁
- ·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
- · 爱情,大水不能淹没
- · 你的服侍得的是什么祝福?
- · 从灵的表现辨别灵的真伪
- · 有智慧地传扬全备福音
- · 长大了自然会去做礼拜吗?
- · 一不小心就做了“犹大”
- · 《同负一轭》内容简介
- · 关于婚姻家庭的几个问题
- · 婚姻,是一次对神的等候
- · 为何要信耶稣?——警惕稀释
- · 男怕娶错妻,女怕嫁错郎
- · 教会热衷于“访宣”背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