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祷告
经文:约翰福音十七1—26
引言
约翰福音十七章记载了耶稣被捕前的祷告。有的神学家称为“大祭司的祷告”或“分别为圣的祷告”。祷告中充满了耶稣离世升天前对门徒及信他的人的担忧和真理的教导。今天,我们要学习耶稣的祷告,学习他舍己流血的爱。
一、耶稣为自己的祷告(约翰福音十七1—5)
“荣耀”一词在这五节经文中出现了五次,可见“荣耀”是约翰福音的主题之一。这里所讲的“荣耀”,是指神的拯救计划,藉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通过十字架的舍命流血而得到的。耶稣通过这五节经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他得到的荣耀。
1、神赐他权柄,管理一切有血气的人(约翰福音十七章2上)
神差他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为人舍命流血钉在十字架上。他的舍命流血,成就了神的救赎大功,神也赐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
2、神藉着耶稣将永生赐给跟随他的人(约翰福音十七章2下—3)
耶稣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保和桥梁,我们是藉着耶稣基督的舍命流血钉十字架才得以与神和好,得着永生的生命。这里的“永生”是神自己的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得着永生就是得着改变的生命。
3、耶稣完成了神的托付(约翰福音十七章4)
“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藉着钉十字架完成神的救赎任务,这时耶稣马上就要离世升天,说明神托付他做的事他已经完成了。
耶稣清楚的知道神的旨意,耶稣道成肉身就是为了要荣耀神,赐给人永生。
二、耶稣为门徒的祷告(约翰福音十七6—19)
1、将神的身份告诉门徒(约翰福音十七6)
“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这里的“名”是指神的位格、身份、、性情与属性。“显明与你们”,是告诉门徒使他们明白。
2、为门徒的信献上祷告(约翰福音十七7—8)
耶稣已经结束了世上的生活,但是门徒仍旧活在世上。耶稣为他的“信”担忧,为他们以后的信仰生活担忧,为此向神祷告祈求。
3、为门徒祷告(约翰福音十七9—19)
(1)、信我的人,都是神的(约翰福音十七9—10上)
(2)、门徒是耶稣的荣耀(约翰福音十七10下)
耶稣离世升天,把传福音、建立教会的使命托付给门徒,门徒藉着完成耶稣所托付的得到荣耀。
(3)、求父神使门徒合而为一(约翰福音十七11)
在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时,门徒们就争论谁在天国里谁为大(马太福音十八1—5,路加福音九46—48)。门徒都想当最大的,使别人伏在自己的权柄下。为此,耶稣为着他们能合二为一向父神祷告。
(4)、求父神保守在地上的门徒(约翰福音十七11—16,18)
世人不理解门徒就像不理解耶稣一样,想到门徒以后要遭受的苦难和各样的试探,耶稣祈求父神能保守他们。
(5)、求父神用真理使门徒成圣(约翰福音十七17,19)
耶稣教导我们神真理的重要性,希望门徒能因着有神真理的装备而胜过各样的试探,最后得以成圣。
三、耶稣为一切跟随他的人祷告(约翰福音十七20—26)
1、跟随他的人要合而为一(约翰福音十七19—23)
“合而为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行为,基督的生命在跟随他的人心里,基督又在父神的里面,所以,合而为一使信徒的生命与神的生命建立密切的联系。
2、让信徒看见耶稣的荣耀、看到神的爱(约翰福音十七24—26)
神的爱是建立在耶稣基督流血付出的基础上,是无条件的爱和付出。耶稣基督留学舍命也是为了荣耀神。
四、教导
1、基督敎的苦难观
“父啊,时候到了”,表明耶稣知道自己将要受苦难,但是他毫不畏惧退缩。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神的惩罚,有的困难是为了要荣耀神,例如约伯的经历。所以基督徒要建立正确的苦难观,在苦难中更加亲近神,不能软弱逃避,最终藉着神得胜。
2、跟随的耶稣的人,要完成神的托付
耶稣十架七言中有一句“成了”,表明耶稣成功的完成了上帝的旨意、救赎计划和托付。今天我们要效法基督,完成耶稣留给我们的大使命,传福音给万民。3、跟随耶稣的人要合而为一
很多的时候我们血气旺盛,不愿人忍受冤屈,致使信徒之间产生分裂。耶稣教导我们不可分门别类,结党纷争,在神的家中要“合而为一”,共同兴旺福音。
4、信徒要学会用神的爱去爱人
神的爱,就是十字架的爱,就是理解、宽容和饶恕。
5、学习耶稣祷告的态度
耶稣在这么长的祷告中没有一次定人的罪,只是在为门徒和信徒祈求神的保守和爱,我们要学习耶稣祷告的态度。
结语
祷告是信徒每天不可缺少的,我们祷告不要按我们的意思,而是要寻求神的意思。我们要学习耶稣祷告的态度,顺服神的意思,为门徒和信徒代求。
最新文章
图文文章
热点推荐
- · 怎样为你的婚姻祷告
- · “可不可以跟不信的人结婚?
- · 真牧人与假牧人
- · 姊妹,主神使你的亚当沉睡
- · 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传道人
- · 婚姻
- · 为何凭肉体克制不住自己犯罪
- · 男怕娶错妻,女怕嫁错郎
- · 刘志雄长老谈“婚姻的真谛”
- · 神看人的六个角度
- ·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
- · 我的好弟兄——刘伟强
- · 上帝的爱不离不弃
- · 认识撒旦对人的“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