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耶稣爱你!上帝祝福你!
内容搜索
 奸淫  新年    祷告    圣诞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见证分享 > 信仰人生 > 敬畏生命,活出基督--密林圣者史怀哲博士

敬畏生命,活出基督--密林圣者史怀哲博士

扫码阅读 来源:会员投稿 作者:刘凌维 2016-10-15 人气:... 我要投稿

史怀哲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受人瞩目的伟大人物之一,不仅因为他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伟大的医生、受人爱戴的牧师、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也不仅因为他拥有哲学、神学、音乐和医学四个博士学位,更是因为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且以罕见的毅力身体力行这一学说--38岁时,他奔赴千里之外的非洲,经年累月栉风沐雨(zhìfēngmùyǔ: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在环境险恶的蛮荒丛林地带,矢志不渝地行医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因信活出美善,以爱践行信仰,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

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与和平的使徒。

美国前总统卡特说:“他造福的不只是非洲,更是整个世界”;爱因斯坦称赞他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哲学家罗索认为他具有完美人格,真正的善良和奉献精神!

史怀哲博士一生为何能如此精湛地演绎出人类生命形态的丰富,和精神世界所能臻至的高度?!因为他是被上帝的话语所点燃并活出基督旨意的人!

一、一粒愿意死去的麦子

作为一位牧师的儿子,在信仰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的史怀哲,从小就有深切的悲悯精神和同情心。童年时,他不想自己与其他乡村男孩显得不同,为此,他不喝肉汤,不穿大衣,不戴时髦的帽子,平时只穿乡下孩丁们穿的木鞋;青少年时代,他被一尊著名的黑人雕像所表现的深刻忧伤而震撼,为在世界上所看到的痛苦而难过。

21岁的史怀哲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读书。一天,洒满阳光的生活再次引起了他的深思:“我并没有权利把我的幸运、我的健康,乃至我的才能,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一个人若是在生活中获得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那么,他就必须为此作出相应的奉献。因为我们必须共同背负这个世界的烦恼与重负。”

虽然以前曾多次读到耶稣的这段教训:“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史怀哲并不太明白耶稣的这句教导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一天,他终于明白这句教导所蕴涵的深意了。

“如果我幸福,我就必须为这幸福做些什么。我必须做些什么来回报它,否则,我就在亏欠。”

那一天,他作出了生命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在30岁之前,为学问和艺术而活。在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

只是,到了30岁时,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直接服务于人”。当他偶然在一本教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描述非洲加蓬地区黑人悲惨生活的文章,他们被昏睡病、溃疡、伤寒、麻风病等疾病折磨着,而方圆几百里却没有一名医生。在放下杂志的那一瞬间,史怀哲就决定了自己毕生的目标--去非洲志愿行医,让黑人兄弟摆脱病痛的折磨。

30岁之前,史怀哲在近代西方神学研究里,试着还原历史里的耶稣和使徒保罗,有着原创性的贡献;在近代古典音乐的巴赫译释方面,他也是个先驱人物。在这两个领域都算得上各执牛耳(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的他,单单凭这两项成就,就足以让他列名在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及古典音乐学史册之中。

然而,就在事业、前程处于盛名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在欧洲的舒适生活,放下喜爱的教学、传道工作,放弃卢势正隆的学术事业和演奏生涯,决心到非洲原始丛林从事医疗服务。

年过花甲的父亲一直很崇敬在非洲工作的传教上,但他担心那个酷热、豪雨,疾病丛生的夺命窟的恶劣环境而劝阻儿子;亲戚则指责他浪费上帝赋予他的才华,声称去做医生的工作应该留给那些在学术和艺术上没有天分的人去做;一位聪明的朋友建议他可以通过讲演和演奏为非洲人募捐是更好的方式;连一直像爱儿子一样爱他的恩师也不解他这样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为何一定要到非洲去做一个医生?!

史怀哲回答:“主耶稣说过,谁要是吝惜生命,就会舍去生命;谁要是为了他的缘故而舍弃生命,就会得到生命。我想按照他的旨意去做……因为太幸福,所以我想做点什么。我必须给予别人一点东西,到酬谢我所享有的幸福……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不想继续在口头上空谈基督的爱,我想做一个行动者。信仰不是一门学问,只有被实践的时候,它才有意义!”

除了亲友的关心劝阻,更多是一些不解和猜测:对声望迟来的失望?遭遇了挫折和不幸,江郎才尽了,所以用这种方法来沽名钓誉?但这些都没能拦阻史怀哲的脚步。“决心行善的人不该希望别人替他挪开绊脚石,即使别人再为他多加几块上去,他也必然处之泰然。内心因经历种种阻碍而得到净化与强化后所产生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

于是,30岁的史怀哲重新进入完全陌生的医学院中学习医学和手术,终于在八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和医师执照,然后到赤道非洲为黑人义务救死扶伤。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直到1965年他以90岁高龄安息在兰巴伦医院旁简朴的墓地中。

二、最小弟兄的服侍者

当时的非洲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黑暗大陆,史怀哲博士要去的非洲加蓬在赤道附近,终年烈日炎炎,毒烈的太阳炙烤得大地滚烫发红。有凶猛的黑色豹子、蠕动的毒蛇在热带雨林中四下出没,特大号的蚂蚁和蚊子铺天盖地……那里是危险无处不在,疫疾四处流播,物资极其匮乏的蛮荒之地!因为天灾频仍、人祸不断,各种病患的侵袭,那里的土著通常活不过50岁,多半欧洲人在此住了一年之后,就会疲劳过度与贫血,两三年之后失却工作能力,至少得回欧洲修养半年以求恢复!

到这样的地方去做一名医生,是一个极为冒险的计划,但在史怀哲博士看来也只是一件当然之事,而并非什么超凡之事。因为他认为在耶稣需要的地方,为他工作,只是一个基督徒应尽的本分而已,并且那些能够真正完全地为耶稣舍己的人,乃是幸福的人。

1908年6月10日,在他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不想为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神学家,而把自己的一生都消耗在‘批判的发现’上;我不想一直培养坐在这里的牧师。我不想这么做。经过十几年的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我的生命不属于学术,也不属于艺术,我的生命属于普通人。以耶稣的名义,为他们做一点点小事,任何的小事,就是我的使命。因为耶稣说过,为最小的兄弟做的,就是为他做的。”

对史怀哲博士而言,非洲那些正在昏睡病、麻风病、溃疡、黄热病以及伤寒中苦苦挣扎的黑人,就是那个最小的兄弟。透过耶稣,他看到他们正被疾病所苦,看到他们其实就站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的医治和帮助。而他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回应耶稣的教导。

在非洲行医的50多年间,为了不断地筹款以及筹集药品、食物、日常用品等繁杂事务,史怀哲常常要在欧洲与非洲之间奔波,而他却从来只乘三等车厢;他的一身黑色礼服穿了58年,就是即使是1952年去领取诺贝尔和平奖那天,穿的依然是这身礼服;他终生只与医院志愿者一起吃最简单的食物;为了激励黑人参与扩建医院的志愿劳动,他几十年如一日与黑人一起干活儿,建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拓农场……即使在80多岁的高龄时,依然在非洲的烈日下与黑人一起盖房子。他在医院的角色,既是医生,也是建筑师、园艺师、工匠、农夫、泥水匠、工头……

相关搜索:基督 生命 敬畏 博士

发给好友】 【收藏】 【推荐】 【挑错】 【评论】 【打印】 【关闭】 【投诉

最新文章

图文文章

热点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奉献支持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今天是:
Copyright © 2008-2022 JDF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基督福音网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